“招聘陷阱”,相信许多人都有听说过。可是,真轮到自己头上还如何应对却没有把握。春节过后,正值求职招聘高峰,面对一个个渴望工作的眼神,不法分子开始绞尽脑汁动歪脑筋。我们郑州计算机学校不禁要问:谁来为市场“招聘陷阱”买单?
常见的招聘陷阱有,招聘方让求职者缴纳培训、体检、服装、押金等费用,求职者此时面临两难——如果不缴钱,简历会立刻被拒;如果缴了钱,招聘方又可能以各种理由称求职者不合格,钱自然打了水漂。还有是让求职者当实习生,没有报酬,不签合同,仅是口头承诺干得好能“转正”,求职者很可能沦为“免费劳工”。
如今,骗子的手法也在常换常新,令人防不胜防。在求职竞争激烈、找工作难的背景下,一些求职者只能选择宁可自己吃亏、也不放过机会。事实上,大学生早已没有“天之骄子”的自负,城市蜗居不仅是外在的生存憋屈,没有工作更会导致蚁族内心的无望。大学生的境遇尚且如此,农民工的生存现状更令人无言:企业长期低工资、少福利、缺社保,使打工者的生活难以为继,而不是就业转入卖方市场。
至于平均工资,首先频频遭遇“被增长”质疑。再者,企业未必按照平均工资给求职者开薪水。一有人说,刚入职的新人薪酬低很正常,薪水会随着时间推移上涨。实际情况却是,员工的涨薪诉求,在很多时候,得到的只是老板的“不愿干滚蛋”。资方与劳动者面对低薪恐怕不是“愿打愿挨”就能解释的。
能拿到钱还算好的,欠薪问题屡见不鲜。对此,劳动执法部门总是强调:一些劳动者不懂法,事先没有与雇主签定劳动合同,给执法带来困难。那么,签了合同又怎样?郑州一小伙由于经常被要求无偿加班,向劳动保障监察大队举报。对方却表示:劳动部门解决此事很难。无奈之下,小伙给当地劳动监察大队送了一面“不为人民服务”锦旗。
表面上,求职就业是个人的事。其实,就业率是考核行政者的重要指标。面对高层要求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,一些地方行政者却将就业率作为注水对象,此类造假不可不查。在增加有效就业的基础之上,各级政府有责任、更有义务让劳动者劳有所得。即便政府不直接干预市场,也有责任培育市场运作机制的健全与完善。更重要的是,面对劳动侵权,劳动保障部门没有任何理由踢皮球,“不为人民服务”的行政者理当被问责罢官。
最后,郑州计算机学校翔天信鸽中心职业规划师特别强调:鉴于目前求职市场的混乱与“招聘陷阱”的频频出现,求职者一定要擦亮眼睛,明辨真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