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段时间,高校就业“注水”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。尤其是自10月中旬开始,各高校校园招聘会将陆续进入高峰,很多大学生难免心存疑问:今年我们还会不会“被就业”?就业“注水”这一潜规则游戏为何屡禁不止?大学生“被就业”究竟是谁的错?
就业“注水”已成潜规则
对于高校就业“注水”现象,某高校就业办一位负责人向记者透露,高校就业“注水”已成为一种潜规则,在2006年就有学校被媒体曝光,不过从去年到现在被媒体曝光的学校多了起来,社会的关注度更高了。
很多人一提到就业“注水”,首先想到的是一些民办院校,其实就业“注水”已成为高校就业中的一种潜规则游戏,根本不分民办或公办,只是多少的问题。国家重点院校注入的水分少点,普通院校水分多点。因为就业率是“衡量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核心指标”和“衡量高等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”,学校就业“注水”主要是为了应付上级的评估检查及学校声誉,但更重要的是为了自身的利益所考虑。各专业招生人数又直接和院系的办学经费挂钩,在利益的驱动下各学校就业“注水”,抬高就业率就不足为怪了。
学生“被就业”很无奈
在大学校园里,只要你一提到“被就业”或就业“注水”总会激起“共鸣”。在校就读的大四学生张颖(化名)说:“‘被就业’去年一度曾是同学们谈论的热门话题。听说去年一位学姐就‘被就业’了,在她根本不知情的情况下,学校以她的名义与一家公司签订了就业协议,而所谓的那家公司她根本就没听说过。今年我们是不是会再‘被就业’,真的不好说。”对于“被就业”,就读大四政治专业的一名学生很气愤地告诉记者,就业压力大,就业难,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,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地方,重在教育质量,没有必要造假骗人,更让人气愤的是一些学校以你没有签就业协议为由,扣发或缓发毕业证刁难人。
应加强就业监督措施
大学生“被就业”究竟是谁的错?还不都是高校教育惹的事!为防止高校就业“注水”问题进一步加剧,教育部从2006年起就开始建立就业率举报制度,并设立就业率举报电话,接受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,对就业率作假者实行“一票否决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