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个家庭如果供出一个大学生,就意味着会有一个“铁饭碗”,整个家庭也就有了保障。然而,随着高校连续扩招及人口峰值的到来,近年来中国大学毕业生数量连年攀升,中国大学生正遭遇最为严峻的就业压力。
近日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认为,“大众化时代的大学生不能再自诩为社会的精英,要怀着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心态和定位去参与就业选择和就业竞争”。这需要广大大学毕业生尤其是家长更新就业观念,调整就业期望,在正确判断形势的前提下适度选择,以多种方式努力实现广泛就业。
在“90后”上大学之前,还零星看到说大学生是“天之骄子”的称谓。这些年,大学生已经比较大众化,如果毕业后再端着精英的架子去找工作,碰壁是经常有的事情。高校扩招和“独生一代”的全面成长,“90后”里大学生的比例越来越高,加上就业形势的严峻,大学生确实应该走出自己营造的“精英”围城,以普通劳动者的姿态面对市场的挑选。定位变化了,可学生和家长的心理还没来得及变化,这就导致了“80后”“90后”就业的尴尬。现实的语境之下,“普通劳动者”的定位务实而残忍。从字面上理解,“普通劳动者”的说法似乎有些多余,因为大家都是普通劳动者,没有天生的特殊劳动者,但从这些年大学毕业生优越感越来越少的现实看,以“普通劳动者”去定位确实是一针清醒剂。那些累活儿不干、钱少的活儿不干、领子不白的活儿不干的毕业生,抱着“精英”的枕头在家睡觉,高不成低不就,就是因为从心态上还没走出这个围城。
现在的大学生不容易,他们的父母承受着高额的学费,却无法购买到一个相对踏实的未来。大学生在读书之后,一部分还要偿还助学贷款,还要承受眼前的房贷,还要反哺自己的父母,还要准备成家,这是多么大的压力,每月千八百元的职位怎能让他们甘心呢?不甘心也没办法。既然咱自个儿属于“普通劳动者”这一拨,怎么就不能从事普通的工作呢?大学生和家长都不要自我拔高,踏踏实实地找份工作从基层做起,道路才能越走越宽。现在,学历不再是坐机关、进企业的天然通行证,只能说明你曾学过相应的知识。至于大学生的知识优势,还得在与其他劳动人口的职业竞争中慢慢体现,在为社会创造价值中得到实现。而动不动就一副怀才不遇的样子,无疑要碰一鼻子灰。
21世纪最缺的是什么?人才。什么是人才?简而化之,有用的人就是人才。只有不可或缺,才是人才。而人才,不一定非得是卫星的研究人员,你大学毕业,养鸡养得好,是人才;你大学毕业,炒菜有水平,也是人才。总而言之一句话,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的。